写稿佬讲古:记主机游戏史上最疯狂的那一年

作者 80后写稿佬   编辑 政宗   2017-02-19 09:48:22

在游戏发展史上,有许多的年份都值得铭记,却从来没有哪一年像1982年这么疯狂。

深远的祸害

  其实在震荡爆发之前,包括始作俑者雅达利在的一些厂商已经嗅到了危机的气味,选择将旗下的大量游戏捆绑销售。

  这种要钱不要货的恐慌性抛售和如今“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的套路不尽相同,虽然卖出的游戏算不上优质,但游戏厂商是实打实的亏本倾销。而在危机发生之后这种情况更甚,数个游戏的捆绑套装仅售几美元,即便是这样,还是没有多少玩家买账,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退货的数量与日俱增。

  按照当时的惯例,零售商向生产商退货,一般换到等价的新游戏循环销售,这样的销售方式可以将风险转嫁到市场。然而,这种做法在1982年下半年已然行不通,恐慌性的销售导致游戏的销售周期被大量压缩,生产商难以拿出新的游戏来填充,零售商也不愿意再在此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大量卡带光是仓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在仓储和退款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少公司的资金出现了断链。

  被退回的卡带堆满了仓库,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始作俑者雅达利于是决定将仓库中数以百万计的卡带偷偷掩埋,“雅达利将这些卡带偷偷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小镇外的垃圾填埋场”的都市传说也来自于此,他们甚至一度聘用警卫看守着那片荒漠的入口。

  直到近年,在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令这些垃圾填埋场干硬地表下的游戏重见天日。开掘的过程不但吸引了数以百计的玩家不远万里地前来围观,甚至被拍成了纪录片《雅达利:游戏结束》。经过心理治疗才走出阴影的霍华德也被请来见证了令他坠入职业生涯深渊的作品,足见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但阿拉莫戈多荒漠所无法掩盖的是,雅达利在退货潮中损失了超过5.6亿美元,比起硅谷6家龙头企业的年利润相加还要多。这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从当初累计盈利数十亿美元的龙头企业堕落成亏损达数十亿的困难户,直接拖累整个北美游戏市场坍塌萎缩。到1986年,曾经年销售额达38亿美元的北美家用机市场,其规模只剩下可怜的1亿美元,而这点贡献还是越洋而来的任天堂所创造的。

  被偷偷埋葬的《E.T.》终于重见天日,又一次见证了雅达利当年的失败  

  在当时,游戏卡带已不再寓意着快乐,反而和“劣质”“恶心”这些词划上了等号。媒体的变脸、极尽贬低的评价令长辈们对于孩子们将午饭钱都被电子游戏吞噬表示担忧,最终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反游戏机运动,将这一产业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墙倒众人推,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场从1983年起延绵三年、涉及到整个游戏行业的灾难无人能置身事外。

  媒体报道雅达利和华纳的滑铁卢  

  米罗华、美泰和桂格纷纷“壮士断腕以全质”,关闭了游戏开发部门;包括动视在内的一部分厂商因为之前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大量现金还没来得及投入开发,结果成了迫不得已的救急资金,这让他们幸运地在这场风暴中得以幸存,饶是这样,还是难免元气大伤。

  而更多商家未能挺过这场持续数年的灾难,大量中小型企业直接在此期间倒闭。一些规模不小的企业,比如制造了第二世代最强主机的Coleco也在节节亏损后终于宣告积重难返,始作俑者雅达利的消费者部门也被华纳抛售,1700多名员工被遣散,之后重新成立的“雅达利游戏”也无复当年之勇。

  整个北美游戏市场步入了寒冬,就连原本以为能够从中受益的街机业也受到波及,以至于任天堂日后进军北美市场的时候,都不敢使用“Game”“Console”等字眼,同时开始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权利金制度,以此规避风险。

  在任天堂这个“外来和尚”的带领下,北美游戏市场逐渐恢复元气。经过这次洗牌,市场又重新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秩序,但是整个产业恢复元气,还要等到21世纪初Xbox的面世。

  这场风暴还有一个十分接近的旁观者,那就是布什内尔。

  除了偶尔在媒体上和另一位电子游戏之父贝尔打打嘴仗,布什内尔几乎与电视游戏业彻底断绝了关系。身为终身创业者的他早就未雨绸缪,用自己的资产全资开设了名为“查克芝士”(Chuck E Cheese)的连锁式披萨娱乐餐厅,在离开雅达利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6家分店,时至今日其在北美的分店数量超过250家。比起我们熟悉的美式快餐,“查克芝士”更像是一个亲子游乐园,里面设置了不少的机动游戏,这显然要归功于布什内尔的经历。

在查克芝士,除了吃,孩子们还能玩个痛快

  “这全都是雅达利的责任,完全是自杀式的行为,”身为曾一度叱咤于游戏界的大人物,布什内尔的愤怒可谓对于这场灾祸最好也是最后的终结。

| (50) 赞(192)
80后写稿佬 特约作者

关注

评论(50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